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第87节(1 / 2)





  吴强却不肯,甩开父母冲到蔡颖面前,双膝一软就跪下了,“我早后悔了,求你别回北京了!一家人带着小豆儿和大壮一起好好过日子,我保证再不碰小豆儿一根手指头。”

  如今小孩子过年都不兴跪着拜年了,一个大男人却当众跪地求饶,社员们都惊呆了。

  于是,有人就被打动了,“男儿膝下有黄金,这次吴强是真心实意要改过了,就把小豆儿的户口落回吴家吧。”

  “蔡颖,再给吴强一个机会吧,毕竟你们是一家人,两个孩子也不至于缺爹少娘的。”

  可蔡颖一点儿也没有被感动,只冷冷地带着小豆儿向后退了一步,离吴强远了一点儿,厌恶地说:“就算我一辈子留在红旗九队,也不会跟你复婚!”

  鲁盼儿暗自点了点头,听说先前吴强给蔡颖跪过,蔡颖也就心软回了家,如今他以为当众跪上一跪,蔡颖就会把过去的事情都忘记了吗?她走上前拉着躲在蔡颖身后的小豆儿,对坐在上边的小春婶儿说:“把小豆儿的户口落在我们家吧。”

  小春婶儿摇了摇头,“户口不能随便落,按要求要先考虑亲属。”

  吴寿山媳妇儿也赶紧声明,“我们不同意,小豆儿毕竟是我家的孙女儿,怎么能落在外姓人家呢……”

  若是这样纠缠下去,小豆儿的户口落不下,蔡颖难道不能回北京了?鲁盼儿才要问,就见小春婶儿坐得稳稳的,理也不理吴寿山媳妇,眼睛却向门口望过去,便也转过头去看。

  “让开,让开!”宋向东嚷着,在人群中分出了一条路,“九爷来了。”

  鲁盼儿便明白了,原来小春婶儿在等吴九爷。

  吴九爷进了队部,直接走到吴强面前,拿起烟杆敲打他的额头,“真是丢人!我们老吴家的脸都让你们一家丢光了!”又大喝了一声,“还不赶紧起来!”

  吴强羞愧地站了起来,“九爷,我真心想留下媳妇一起好好过日子。”!

  “先把媳妇打掉了牙,再把女儿打断胳膊,谁还敢跟你一起过日子?再过下去怕命都没了!”

  “我错了,我一定改……”

  “世上哪有卖后悔药的?当初不好好待人家,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蔡颖既然要走,你们也别再强留,强扭的瓜不甜。”吴九爷便对吴家三口人说:“小豆儿的户口就落我们家吧,我也是她的长辈。”

  吴强一家便知道争不过了,个个低下头。

  刚刚帮着吴强说话的人也都不响了。

  “那我就把小豆儿的户口迁到我们家了。”户口的事队长不好强压着,小春婶儿便趁着大家吵架时叫宋向东悄悄把公公请来,此时麻利地帮蔡颖办好手续。

  吴九爷转过头对蔡颖说:“现在小豆儿户口落我们家不过是暂时的,你回北京后一定想办法帮小豆儿在北京落户,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北京人。到那时,你再回九队转户口,我们家绝对不会为难。”

  吴九爷的话在情在理,九队的社员们都心服口服,“这样才对嘛。”

  突然间,蔡颖带着小豆向着吴九爷跪了下来,哽咽着说:“谢谢九爷。”

  “快起来,快起来,九爷可当不起。”

  “九爷当得起,我们娘俩儿一辈子都感谢九爷。”

  “走吧,孩子,你本来就不应该来这里,回自己的家吧。”吴九爷拍拍小豆儿,“跟你娘俩个,在北京好好过日子吧。”

  果然,蔡颖这一次离开,再不是红旗九队的人了。

  鲁盼儿看着蔡颖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般落了下来,又是替她心酸,又是替她高兴。又想着她这一次回北京,轻易不会回来,要打理的事情不少,担心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将孩子交给丰收丰美,自己过去帮忙。

  原以为蔡颖这里一定到处乱糟糟的,结果并不是。屋子里到处还很整洁,炕上只放了两个打好的包袱,地上放着几袋米,便笑了,“你可真快,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呢。”

  “冬天的棉衣棉裤穿在身上,我与小豆儿剩下的衣服这个小包袱就放下了,这个大包袱是平常织毛活儿攒下的线头。”蔡颖又指着炕上的被褥笑着说:“走的时候再把被褥卷起来包好就行了。”

  鲁盼儿便提醒她,“粮食要托田翠翠换成钱和粮票可要加紧了,免得一时弄不到北京粮票。”

  “我要把粮食都带到北京,”蔡颖笑着解释,“粮食换成粮票和钱会损失,到北京再买回来又有损失,太不划算呢。”

  虽然如此,但是秋天才分了粮食,蔡颖家里至少有几百斤的大米和玉米,又有几样杂粮,鲁盼儿担心地问:“那可怎么拿得过去?”

  “我去公社办手续时问过了,知青返城时公社会派拖拉机送到火车站,我再去办理铁路托运,托运的东西就会随着我们坐的火车一起到达北京,出站时拿着托运票取就可以了。”蔡颖早已经用麻袋将大米、玉米,还有各种杂粮、干菜都一一装好,用大针密密缝严,就是运输时也不能掉一粒米。

  便是锅碗瓢盆等粗物,她也没打算放弃,找建国打了一个简易的木条箱,将东西叠起来,中间塞上稻草防止摔坏,摆在箱子里钉上钉子,“这些都是家常必备的,本来都没有坏,到那边还可以继续用。”

  鲁盼儿见她心里有数,东西也打理得清清楚楚,便由衷地赞道:“过去我一直觉得自己挺能干的,现在看来其实远不如你。”

  “你可是最能干的姑娘,十几岁就撑起了家,供着几个弟弟妹妹读书,不必说九队,就是公社里谁不知道?那时我可根本比不得你。”蔡颖淡淡一笑,“可是后来你嫁得好,杨瑾体贴人,处处替你想到前面,你纵是能干也不必事事操心,倒是我没人依靠,只能样样自己动手,才显得能干了些。”

  一番话正是事实,亦出于真心,鲁盼儿想驳也不了,心里也是认同的,便笑着说:“以后蔡姐也许能遇到好人,与杨瑾一样呢。”

  蔡颖却摇头,“当年若是我也能干些,也不至于贪图轻松嫁给吴强。既然已经离婚了,再嫁哪里有好人,我还是带着小豆儿过吧。”说完却又劝鲁盼儿,“你不如也带些大米过去,农村粮食怎么也比城里要宽裕,你们一家五口人在北京吃住一个月,很费粮票和钱呢——正好我们一起托运。”

  正如蔡颖所说,杨瑾事事都替她做在前面,鲁盼儿先前只想着带些行李衣物过去,并没有想到粮食,如今看来,带些米过去不仅吃着方便,也能省些钱和粮票,便就笑了,“‘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我回家也带一麻袋大米托运过去。”

  除了大米,鲁盼儿又杀了十只鸡、两只鹅,收拾干净了放在屋外冻实,又有豆包、冻豆腐、杂粮、干菜种种,又装了一麻袋,反正可以托运,多一样也没什么。

  蔡颖收好东西,将鲁家老房子的钥匙还给鲁盼儿;而鲁盼儿也安排好家里的鸡鹅,两人带着丰收丰美和三个小孩子,几□□袋的东西去了北京。

  第144章 生机勃勃

  蔡颖买的是火车硬座票, 鲁盼儿也没反对,卧铺票要贵一倍呢, 蔡颖一定舍不得,自己就陪她节省点儿。

  虽然是硬座,不过四个座位正好在一起,围着小桌的两张长条椅子成了一方小天地,两个大人带着两个半大孩子,两个小孩子和一个小婴儿坐在一处还满方便的。

  火车启动时大家已经安顿好了,小豆儿和梓恒坐在最里面的窗边,接着是丰收和丰美, 最外面是两个大人,最小的梓嫣抱在怀里。

  鲁盼儿和蔡颖都拿出吃食——女人心细, 再加上带着孩子,出门带得十分齐全, 凉开水、煮鸡蛋、煎饼、山楂、瓜子、花生,摆了一桌子。

  硬座车上人多,嘈杂,但也热闹, 南腔北调的人说着各地的方言, 真诚热情, 列车员送过开水便组织大家表演节目, 有人说起了快板书, 还有人讲笑话,轮到这边, 鲁盼儿大大方方地站起来唱了一首《茉莉花》,赢得了一片掌声。

  有吃有喝又有玩的,大家仿佛出来游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