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麟儿_22(2 / 2)

  所以萧琰问出那一句的时候,沈燮和楼辉先是下意识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相同的答案;接着便因意识到帝王此问的目的而双双色变。

  圣人,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就算设计将高如松引入宫中确实能将他孤立,也不值得如此冒险……若真有了什么万一,岂非因小失大、愚蠢至极?

  楼辉虽是朝堂上公认的老狐狸,但骨子里毕竟仍是个标准的文人,故听得帝王竟欲以身为引冒险诱高如松入宫,当场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的反对,甚至连愚蠢至极四字都因气极而直接从嘴里蹦了出来。

  可面对他的气急败坏,萧琰却没有马上给予回应,而是将目光转向一旁神色凝沉的沈燮,问:

  先生也是如此认为?

  ……不,此事虽险,却着实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沈燮身为谋臣策士,多少对兵行险着、出奇制胜有那么几分偏好。尤其他心思数转,确实也没找到比这个险着付出更小的解决之法,故仍是顶着楼辉直欲冒火的目光说出了自个儿等若赞同的回应。

  倘若圣人今日真性命垂危、欲将帝位传予三殿下,自然没有严守宫禁、防贼一般将高如松拒之于外的道理──毕竟,圣人选择三殿下的原因,是看中了他背后高如松的实力。在此情况下,高如松私底下潜回京城,对一心想压制诸王势力的圣人而言可说有利无害,就算心下不喜,也会为求稳妥而忍一时之气罢。

  作戏要作全,帝王既然假作病重诱高如松回京,在细节上自也当以这出戏为基础作出合适的应对。换言之,在沈燮看来,高如松为使外甥顺利登位,在回京后一定会设法潜入宫中;而萧琰要将戏作足,自也得对高如松回京一事表现出欢迎的姿态。在此情况下,除非帝王想在将戏作到病笃前便对高如松动手,否则让其入宫……似乎已是不可避免的决定。

  萧琰本就打着将高如松引入宫里瓮中捉鳖的心思,对沈燮的这番分析自然全无异议;至于楼辉,他心下便对这种让帝王亲身涉险的计谋有一千个一万个反对,却也不得不承认沈燮的这番分析确实颇为在理。

  只是见君臣二人似乎有就这么将事情定下来的态势,势单力孤的楼丞相却仍忍不住垂死挣扎一番,问:

  可就算能以圣人垂危为由将高如松引入宫中,那他手下的亲卫呢?若高如松执意将那五百人都带进宫里怎么办?

  楼相莫不是忘了,圣人病笃之事眼下仍是密中之密。若高如松大张旗鼓地入宫,岂不等同将此事昭告了半个皇城?不说梁王、郑王等人,单单一个四殿下背后的陆氏,就足够让他的皇帝外祖大梦生出不少枝节了。

  说着,沈燮话锋一转,又道:

  至于那五百亲卫,只要高如松死了,怎么处置也就是几句话的事情而已……况且他们既然是高如松的后手,在高如松入宫时也必然会在宫门附近候命。届时只需调遣禁军精锐围剿,在绝对的兵力压制下,哪还有他们翻出天的可能?就算真走脱了一两人,于大局也起不到半点影响。

  正如先生所言。

  沈燮用以说服楼辉的话语,其实就是萧琰心里头盘算多时的计划。所以他也省了多作说明的功夫,只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见帝王直言表态,楼辉就算再怎么不乐意,也只能强迫自己接受一切,同时努力转换立场、开始替这个计划拾遗补缺:

  不知圣人打算以何名目请高如松入宫?

  摄政王三字便足矣。

  萧琰淡淡道,以高如松的野心,一旦顺利拥立宜儿登位,哪有心思再回到边关吃苦受寒?自然会想方设法留在京中巩固政权,甚至将他的镇北军调入京中──便如朕即位后从卫平军拨了不少人到禁军来一般。可他在朝中的力量薄弱,要想顺利役使官员,还得要有个名正言顺的资格才成。

  横竖都是用来骗高如松入宫觐见的名目,摄政王这样离谱却直白的封号,无疑比三公之位更容易让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镇北大将军理解其中的意涵。

  楼辉虽然因入耳的摄政王三字而瞪大了眼睛,但想着这封号归根结柢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便也未再出言反对。

  萧琰与沈燮早就有了共识,如今又已成功说服楼辉,这趟深夜议事自也算是告了个段落。顾念着仍在正殿里安睡的爱儿,萧琰双唇微掀正待发话让二人离开之前,不想还未来得及开口,一阵骚动声却已先一步由殿外传了过来……但听那道他再熟悉不过的足音带着少许仓皇自偏殿与正殿相连的一侧由远而近,下一刻,那个时刻牵系着萧琰心思的小小身影,已然在一旁楼辉和沈燮惊愕的目光中匆匆奔入了帝王怀里。

  父皇……

  许是做了什么恶梦,匆匆奔来的萧宸不仅脚步慌张,连脱口的唤声都带着几分哽咽,脸上更仍挂着串串泪珠……饶是萧琰清楚爱子贸然闯入的举动在两位臣下看来必定多有不妥,可见着萧宸惊惶哭泣的模样,又哪里提得起分毫斥责的心思?当下也顾不得沈燮等人的反应直接将宸儿抱到膝上紧紧拥住,边拍抚着爱子背脊边柔声探问道:

  怎么了,宸儿?做恶梦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