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1章(2 / 2)


  关于和珅受宠的原因,说法不一,这里不多加讨论,但自从他从侍卫中被乾隆皇帝慧眼识中后,终乾隆一朝,恩宠不衰。就拿乾隆皇帝此次派和珅到甘肃来说,和珅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而跟随和珅出征甘肃的海兰察、额森特等人均是身经百战的著名猛将。显然,乾隆皇帝派和珅到甘肃,意在让他立功,打算借此机会将其推上军机处的宝座。

  深谋远虑的乾隆皇帝为了以防万一,还特意下令正在浙江督办海塘河工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满洲正蓝旗人,大学士阿克敦子)火速赶往甘肃支援。阿桂长期戍守西北边疆,熟知兵事,战功赫赫。当然,在刻意的安排下,和珅先行率军赶到兰州,打算在阿桂到来之前一举剿灭苏四十三,建立奇功。但他不懂军事,贸然分兵四路进击,其他三路分别由拉旺多尔济、海兰察、额森特率领,他自己亲率一军。不料其他三路均有小胜,唯独和珅一军在先胜的情况下冒险轻进,被义军利用有利地形大败,清总兵图钦保也在此战中阵亡。

  败绩很快就传到京城。和珅为了推脱责任,谎称是海兰察、额森特等人先战取胜,没有与他呼应,这才导致清军受挫。本来乾隆皇帝心如明镜,知道和珅不是块军事的料,现在又见他不肯承认过错,勃然大怒,说:“伊二人(指海兰察、额森特)先行打仗,并无不是之处,和珅邃行之章奏,岂行走迟延者反为功乎?若令朕颠倒是非,申斥无过之人,朕不为也。”严厉斥责了和珅,将其降三级留任。刚好此时阿桂抵达军营,问起失利原因,和珅又谎称是军中兵骄将悍,不听他指挥,才导致吃了败仗。阿桂当即在辕门点兵,“每呼一将,调拨屯戍,辄应如响”。一旁的和珅见到阿桂军令如山,众将无不凛然奉令,脸色不禁越来越难看。偏偏阿桂有意问道:“诸将初不见其慢,上方剑不知诛谁之头耶。”意思是说,我没有看见哪位将军如你所言简慢不听指挥,那么尚方宝剑该砍谁的头呢,暗指该对战败负责任的是和珅。和珅这才“战栗无人色”,再不敢出声。但自此以后,和珅对阿桂怀恨在心。

  阿桂到达军营后,措置始有条理,局面有所扭转。乾隆皇帝认为阿桂“一人足办贼,和珅在军事不归一”,下令将前线军事交由阿桂全权指挥。和珅作为败军之将,在军中威信全无,早就呆不下去了。乾隆皇帝也有相应安排,下谕说:“朕起銮热河,为期亦近,御前领侍卫大臣、军机大臣等扈跸者现亦无多,令和珅速行驰驿回京。”连乾隆皇帝都要为和珅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下台,他对和珅的宠爱由此可见一斑。

  [阿桂赶到甘肃后,清军与回民义军对峙的局面为之一变,回民义军全面退往华林山一带。阿桂派出重兵围困华林山,断绝了山上的水源,还抛投火弹,将华林山清真寺的房屋尽行烧毁。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月初,清军冒大雨进攻,苏四十三等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血战而死。义军全部战死,无一投降者。苏四十三起义虽然失败,但回民新教创始人马明心在回民中的巨大影响并未就此消失,此后百余年的回汉民族纠纷即由此而起。]

  然而,朝廷大军与一小撮散兵游勇似的回民交战,竟然吃了败仗,还有一名正二品的总兵阵亡,颜面无存,总得要有人站出来背黑锅。既然皇帝依旧宠信对吃败仗负有直接责任的和珅,陕甘总督勒尔谨就该着倒霉了。乾隆皇帝盛怒之下,将火气都发在了勒尔谨身上,认为他在马明心、苏四十三一案中坐失良机,办理谬误,致使兰州被围,天威受损,下令将其革职抄家,并立即押赴京师,等候处理。

  在查抄勒尔谨家产时,发现金山银海不计其数,这倒也不足为奇,令人惊讶的倒是在其管门家人曹禄房中抄出了近两万两白银及金器等物。后经审讯,曹禄供称是历年任管门家人时所积门包营运生息所致。乾隆皇帝为此特意下旨,命各督、抚、府、道今后概不许收受属员门包,也不许设立管门家人。乾隆还强调此项规定要每年汇奏一次,如有阳奉阴违,仍蹈故辙,或经科道参奏,或于别事发觉,该督抚欺饰之罪绝不宽待。

  勒尔谨被革职查办后,甘肃省大小官员以王廷赞为首,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众人齐聚布政使司衙门莅事厅,一起商议对策。只见王廷赞坐在椅子上,表情严肃,若有所思。其他官员围在他的周围,有的焦虑不安,有的失魂落魄,完全没有了官老爷的威风劲儿。

  等了半天,始终不见王廷赞开口,兰州道道台秦雄飞终于忍不住了,哭丧着脸道:“藩台大人,您倒是想个法子呀!勒尔谨大人一倒,我们个个是危如累卵啊。”皋兰县现任知县蒋重熹也问道:“是啊,藩台大人。回乱尚未平息,苏四十三到现在还占据着华林山,皇上这么快就下旨将勒尔谨大人革职查办,会不会是已经发现了捐监冒赈的端倪?”众人一时附和不已。王廷赞急忙道:“大家别慌!勒尔谨大人被革职,完全是因为苏四十三的事,跟捐监无关。”

  不料蒋重熹却紧接着说出了王廷赞最担心的问题:“勒尔谨大人这一去,还不知道下一任陕甘总督是谁。万一……万一……”他的话因为恐惧没有说完,但言下之意却是人人都听明白了。不管新一任陕甘总督是谁,捐监冒赈的盖子是捂不住了,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将新总督拉下水,可万一新总督是个清官,这可就难办了。

  众人一时面面相觑,都将目光集中在王廷赞身上。王廷赞自己心中也是直打鼓,但还是强作镇定道:“各位大人也别自己吓自己了,我这就派人到朝中去打探消息。大家先各自回去,等候消息吧。”众人这才略微放了心。

  临走前,秦雄飞又讪讪地道:“藩台大人,现在您可是群龙之首,我们唯您马首是瞻,您可千万别抛下我们不管哪。”众官员连连道:“是啊,是啊。”王廷赞摆摆手,不耐烦地道:“大伙儿放心,咱们是一根线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

  众官员又议论了一回下一任陕甘总督的人选,这才各自散去。莅事厅中一下子静了下来,王廷赞的心中却开始翻江倒海。原本以为回回苏四十三叛乱事件是自己立功的大好机会,可谁想到会造成如今的局面。现在倒好,该到朝中找谁打听消息呢?这个人必须得是自己人才行。于敏中已经于去年病死,是靠不上了。朝廷派来甘肃的大学士阿桂素有清名,断然不可能成为自己人。尚书和珅年纪轻轻,正是皇上眼前的红人,听说他倒是贪财,可自己与他素无交往,而且正是此人在去年查处了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要小心点好。那新一任的总督人选,会是谁呢?

  [关于于敏中之死,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他其实是被乾隆皇帝变相赐死。当时于敏中患有小病,请假在家休息,乾隆皇帝派人送来人参等补品的同时,还有意赐了一床陀罗经被。陀罗经被又作陀罗尼经被,以白绫制成,上印藏文佛经,字作金色。在清朝时,只有王公重臣薨时皇帝才会赐此被。于敏中何等聪明,当即“悟旨”,知道皇帝希望他死,于是主动饮鸩身亡。乾隆皇帝赐病中的于敏中以陀罗经被确有实事,再联系当时朝中的局势,这种说法推断起来不无道理。当时和珅资历尚浅,于敏中掌军机首辅之位,权力极大,而当年乾隆皇帝正要南巡,大概不放心留于敏中在朝中,于是有意赐死,以绝后患。于敏中死后,乾隆皇帝还是做足了面子上的事,赐谥“文襄”,隆重祭葬,让他入祀贤良祠,还写诗痛悼说:“遗疏不堪视,挽词哪可忘;悲今如伯施,述古叹文皇。”事隔不久,于敏中之孙于德裕突然到官府控告堂叔于时和侵吞了祖父在京的资产,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重视,结果调查之下,发现于敏中在京城和原籍江苏均留有巨额资产,值银二百万两。乾隆皇帝震惊之下,将于时和发往伊犁充军,于敏中遗赀中只留了三万余两白银给于德裕,其余全部充公。不过对于已经死去的于敏中,乾隆皇帝特意谕示要保全他的名节,不必再追究生前之罪。一直到后来甘肃捐监冒赈案败露,王亶望供认曾向于敏中大行贿赂之事,这才惹怒了乾隆皇帝,削夺于敏中子孙的世职。后来又将于敏中撤出贤良祠。]

  正苦思无策之时,王亮侯疾奔进来,嚷道:“有消息了!新一任的陕甘总督是李侍尧!”王廷赞大为意外,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李侍尧?”

  难怪王廷赞感到震惊了,这李侍尧因为犯了贪污罪,被判“斩监候”,正在刑部坐牢。李侍尧本人出身名门,颇有来头,其四世祖李永放为清朝开国元勋,娶努尔哈赤孙女,称“抚顺额驸”。他本人“短小精敏,过目成诵。见属僚,数语即辨其才否。拥几高望,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从皆悚惧”。如此精明干练、才略出众的人物,自然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先后被委任两广、湖广、云贵总督。

  此人能干归能干,却也是大贪官一个。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派和珅为钦差大臣,查明了李侍尧在云贵总督任上贪赃枉法的事实。和珅建议将李侍尧“斩立决”。乾隆皇帝爱惜李侍尧才干,有意网开一面,故意不批准“斩立决”的决议,让和珅等人再行商议。安徽巡抚闵鹗元领悟了乾隆的本意,上书奏请说:“侍尧历任封疆,干力有为,请用仪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乾隆皇帝遂顺水推舟,施予特恩,改判李侍尧为斩监候,不过也是监而不斩,只将他家产籍没,囚禁在刑部大牢之中。结果离他被定罪不到几个月时间,便被选中代理陕甘总督,东山再起,重登封疆大吏的位子,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其人的器重。

  确认了李侍尧确实就是新任署理陕甘总督后,王廷赞倒感到希望来临了,因为李侍尧从来就不是什么清官,也许完全可以用当年王亶望拉勒尔谨下水的方法,如法炮制地拉李侍尧下水。不料刚刚将这意思一说出来,王亮侯立即连连摇头道:“藩台大人万万不可如此!他李侍尧当然不是清官,不过,我们却绝对没有办法拉他下水。”王廷赞奇道:“为什么?”王亮侯道:“大人想想看,李侍尧本来是被判了死罪的,现在皇上格外开恩,让他来代理陕甘总督,他心中感激圣恩,必然倾尽全力办事,以求将功赎罪。以他的性格和手段,一旦发现了蛛丝马迹,非查个水落石出不可,最后还要巴不得我们这些人个个人头落地,这样方显得他办事精明。”

  王廷赞恍然大悟,暗骂自己糊涂,见识尚且不如一个长随。他想了想,又征询地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王亮侯微微一笑,道:“既然是李侍尧来代理陕甘总督,且无法为大人所用,大人当然就要去找李侍尧的仇家来帮忙了。大人想想看,如今普天之下,李侍尧最痛恨的人是谁?”王廷赞眼睛一亮:“是和珅。”

  和珅此时眷宠正隆,之前将云贵总督李侍尧拉下马,就连李侍尧在京师中最豪华的一处宅邸也被乾隆皇帝赏赐给和珅作为十公主府邸,二人由此结下了不解深仇。但和珅刚刚吃了一场败仗,又被阿桂挫了风头,实在没有颜面在甘肃多留。刚好乾隆皇帝让他护驾热河,正要顺势打道回京之际,王廷赞的使者王亮侯携带大批礼物到了。寥寥几句交谈,精明的和珅便明白了其中的究竟。对于这送上门来的大礼,他当然没有理由拒绝,还欣然表示愿意为王廷赞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之后,和珅携带着王廷赞奉送的大批礼物返回京城,王廷赞则按照和珅的指点,一面将账簿改头换面,尽量减少破绽,一面主动上奏朝廷说:“臣历官甘肃三十余年,屡蒙皇上格外开恩,不次擢用,荐历藩司,任重才庸,涓埃未报……在用兵之际,需用浩繁,臣情愿以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当时,清廷为了平定苏四十三,急调连城、凉州、陕西等地清兵驰赴甘肃,数万大军会聚兰州,军费兵饷一时间就成了大问题。和珅给王廷赞出的主意,就是让他赶紧主动捐出一些钱来,资兵饷,赈贫民,博取名声,以掩人耳目。

  然而,急于摆脱困境的王廷赞实在是太急于求成,太急于邀功了,一下子就捐出了四万两白银,殊不知这样反而自曝其短。清承明制,官员俸禄微薄,一品大员一年俸银仅有一百八十两、禄米一百八十斛。布政使为从二品,一年的年薪只有一百五十五两、禄米一百五十五斛,就算加上养廉银,也决计不超过万两。王廷赞当上布政使不到四年,要支付历年办公、家用开支,已经是不小的数目,却能一下子拿出四万两银子来充军饷,家道如此充裕,实在令人起疑。乾隆皇帝看到王廷赞请资兵饷的奏折后,表面上嘉奖王廷赞忠心可嘉,但心中却已经开始犯嘀咕。不过此时,他还没有马上想到这四万两银子会与甘肃捐监有关。

  [清朝官员俸禄低微,导致了大小官吏普遍贪污受贿的状况。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根治日益败坏的吏治,建立了“养廉银”制度,即对各级官吏实行“低俸禄,高养廉”的政策,在俸禄外增发数额较高的生活补贴金,以使“各官俱有养廉足资”,希图以此来杜绝贪污。养廉银的数额大大高于正俸,多出数十倍甚至百数十倍。据《大清会典》所载:地方官员中,总督养廉银一般为一万三千两到两万两,巡抚为一万到一万五千两,布政使为五千到九千两,按察使为三千到八千两,道员为一千五百到六千两,知府为八百到四千两,知县为四百到两千两。]

  恰好在这个时候,和珅回到了京城。他担心被乾隆皇帝切责迁延误事、贻误军机,煞费苦心地为自己寻找借口。他当然不敢再说是海兰察、额森特等勇将的责任,于是改口说一进甘肃就大雨连绵,势甚霶霈,连绵不止,道路泥泞,导致大军难行、战事不利。与和珅不谋而合的是,大学士阿桂也因为怕被冠上“师久无功、难辞其咎”的帽子,从前线上奏折诉苦,说甘肃当地“大雨竟夜”。乾隆皇帝何等精明之人,一下子就想到过去几年甘肃年年上报旱灾、申请用捐监粮赈灾,为什么单单今年多雨水?再看看甘肃近来发生的事情:陕甘总督勒尔谨管门家人曹禄房中即抄出两万两白银,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主动捐银四万两做军饷,这些银子肯定不是正常渠道得来的。而就在不久前,浙江还发生了一件大事:王亶望主动献银五十万两,充修建海塘公费。因为王亶望刚刚被人参过,如此巨大数目的银两,如果得自浙江巡抚任上,必然早被人揭发了,只有一种可能,这五十万两白银来自王亶望的甘肃布政使任上。三事联系起来,乾隆皇帝终于开始疑心甘肃捐监一事定有重大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