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第113节(1 / 2)





  王爷爷总嫌玉楠不听话,不好好干活儿,在自己面前也没少嘀咕,杨瑾摇摇头,“也是奇怪。”

  回到家里,一家人只将床铺清出来就睡下了,搬家真是很辛苦,大家都累了。

  第二天再整理了大半天,正中最大的屋子做客厅兼饭厅,先前屋子里摆不下的大紫檀桌放在正中,一家人一起吃饭、休息都尽够了;东二间是藏书室,所有藏书、字画和古董种种暂时都靠墙一箱箱摞起来,等以后再慢慢弄;东屋最里一间杨瑾和鲁盼儿带着两个孩子住;西边两间自然分给跃进三兄妹。

  看着家里重新变得井井有条,鲁盼儿心情变得特别好,她想了想对杨瑾说:

  “我还是做点儿吃的东西给大家送一份儿,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们总是新搬来的,不能失了礼数。”

  在红旗九队的时候哪一家盖了新房子,都要蒸大米糕请社员们吃,杨瑾在那边住了十年,觉得那样的风俗很暖心,也是赞同。

  但是他又理解鲁盼儿的顾虑,先前听章丽雯的话便可知一二,搬家时他们又明显感觉到邻居们的冷淡,周华原就说过,新邻居们对自己家都很有意见。

  如此的邻里关系肯定不好相处。

  “你说的对,我们总要先表达自己的善意。”

  第175章 觉得好笑

  夫妻俩商量好了, 杨瑾就问:

  “做什么呢?”

  红旗九队老家的院里有一台石磨, 磨了大米做米糕特别好吃, 可是现在家里没有石磨,也做不出新鲜的米糕了。

  不过鲁盼儿既然想好了,便胸有成竹, 拿了几把挂面,“你把家里新买的那套白瓷盘子拿着, 一会儿盛了送人好看些。”

  新家的厨房就在西厢房, 十几户一起用的, 家里的厨具已经摆在石台上,鲁盼儿点了火,看着锅里的水烧开了, 将一绺挂面放了进去, 看着面条变软立即用筷子挟出来卷成松松散散、拳头大小的团,放在一旁凉着。

  所有挂面团卷好后,她又烧了油, 将挂面团放在里面炸成金黄色, 才挟出来香喷喷的味道一下子就飘了出去,放在雪白的细瓷盘子上, 酥酥脆脆的挂面丝上还带着小小的气泡,趁着热立即撒一勺拌了白糖的熟芝麻, 糖便化了, 还将芝麻挂在金色的细丝上, 闪着晶晶亮的光——炸好的挂面就像一朵金色的大花, 上面还凝着露珠。

  “你们先吃,”鲁盼儿嘱咐孩子们,又向杨瑾说:

  “我们趁热给邻居们送去。”

  鲁盼儿特别挑了下班的时间炸挂面,这时候邻居们陆续回来了,这点吃食正能赶上晚饭。

  伸手不打笑面人,何况人家还送来了这样精致的吃食,邻居们笑着接了,不免赞了一声,“这可怎么做出来的呢!

  您手可真巧呀!”

  再道了谢,“一会儿把盘子送回去。”

  他们也没有漏下章丽雯,不过应门的是周华的母亲,老太太满脸笑容,“哎呀!

  我知道你们了,新搬来的!

  真是太客气!”

  伸手接过盘子,眼睛却盯着两个人细看,“无怪我儿子说你们就是过去大户人家的,真是又懂礼数,又长得好,就连做出来的吃食也是我们从没见过的!”

  鲁盼儿赶紧说:

  “周大娘,我是农村人,现在户口还没调到北京呢。”

  “可是你嫁到大户人家,就是大户人家的媳妇了!”

  周老太太笑着又说:

  “说起来我们都住着你们家的房子呢,不过都是单位安排的,我们原来也不知道啊。”

  “历史原因形成的,我们慢慢解决,不要紧的。”

  “你们都是读书懂道理的人,我不跟着操心,我就是过来照顾儿媳妇生孩子的!”

  周大娘爽朗地笑着,“以后有什么事儿呀,只管来找周大娘,周大娘能帮的一定帮!”

  没想周华的母亲竟然这样热情,鲁盼儿答应着,“谢谢周大娘了。”

  “谢什么,邻居住着,就跟一家人一样!”

  “好的,”鲁盼儿摆摆手,“我先回家了。”

  “慢点儿走,没事儿就过来串门,大娘一看你们就喜欢。”

  鲁盼儿和杨瑾回到屋里还隐约听到周大娘还说呢,“长得可真俊,就像过去观音娘娘身边的金童玉女一样!”

  虽然都被人夸过,但夸成这样,俩人都不好意思起来,隔着窗户看周大娘回了屋才又出来接着送炸挂面。

  下一家却没有人,杨瑾敲了门,见无人应声又隔着门问:

  “魏大爷,魏大娘,在家吗?”

  还是没有人回答。

  “魏大爷和魏大娘一定出门了。”

  鲁盼儿端着盘子回来,“我们先自己吃吧,一会儿住单身宿舍的人回来后再炸些一起送去。”

  院里住了十一户人家,院门两侧倒座儿的两间屋里还住了七八个没结婚的年青人,要在食堂吃过晚饭才能回来。

  隔着影隔看不到大门口的情形,晚饭后鲁盼儿便坐到了门前,听到说笑声走到影壁前一看,果然是住宿舍的年青人回来了,便转回炸挂面,却与魏大爷和魏大娘迎面遇上——他们正打开屋门出来,原来老俩口一直在家!

  鲁盼儿便在心里安慰自己,他们年经大了,或许没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