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一十四章宿命之敌(2 / 2)


  因为刘瑜很清楚,到了几十年后,大宋连禁军也烂光,连西军也老迈缩水的年代,还要什么间谍暗探?

  金人数万兵马就足以大破东京城了,要甚么细作!

  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禁军的士兵,吃空晌也达到七成。

  余下那三成,没事给官长盖房子、做刺绣、织绢布、做首饰、当画工。

  西军那边,种师道搜肠刮肚,也不过万余士兵。

  到了那时节,谁要什么间谍?

  正因为刘瑜是文科生,研究宋词之际,看过许多文献,有北宋亡国之君的诏书,有时人的文字,所以刘瑜才极度反感司马光。江山在德不在险,这就是下场,这就是后果。任由司马光这么搞下去,这个大宋,不烂是没天理的。

  基调都定下去了,还练什么兵?

  至于到了赵佶的年代,弄出元祐党籍,但有什么用?

  不说赵佶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关键是司马光这种理念,已经把大宋的根基腐蚀到烂。

  当然,其他宰执的折腾,把大宋搞烂,也是多少都有功劳的。

  但这种为了讨好别国,提出把无数将士血溅沙场打下的堡垒,割给别国的行为,不论他在生时,有没有达成——他上过奏折,他所倡导的理念,几十年是不变的,从开始的反对练勇,到后来上奏折主动割地,以他的地位,造成影响,是极为深远和恶劣的。

  边境堡垒,为了让别国感到大宋的仁厚,随便就割几个给别人,这还要打仗干什么?

  不用打仗何必练兵?这国家哪能有好的?

  司马光就是主张这样啊!

  就连练民兵,他都三番四次上奏折反对。

  司马光当然私德无亏,但有什么意义?

  作为在大宋士大夫圈子里,影响力如此之大的人物,大宋几十年后会败坏成那样,跟他倡导的这种理念,能没有关系?

  史书是要讲究“述而不作”:只记载当时发生的事情,不加入自己的思想,不去下结论。

  但刘瑜不是史书,至少在他认为,这锅就是司马光的!

  所以刘瑜给自己添上一杯酒,却对苏轼说道:

  “青唐瞎征也好,西夏也好,辽国也好,不过一时之敌。”

  他不是写史书的人,他也不是读史书的人。

  刘瑜是一个活在大宋熙宁年间的人,如果让大宋一直这么下去,数十年后如果他足够命长,搞不好得去五国城当金人的奴隶啊!

  “司马君实,便是我宿命之敌。”

  他仰头喝下那杯中酒,胸间如有团火在烧。

  无论如何,他要把司马光毁灭。

  就算不能毁灭司马光的理念,那就毁灭他的躯体; 如果不行,就搞臭他的名声,让司马光那一套东西臭大街; 如果暂时办不到,那就想办法,让司马光滚出中枢!

  “我要弹劾司马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