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百六十章论兵(上)(1 / 2)





  秋深风寒,一杯冲泡出来的热茶,虽无斗茶那么多讲究、花色、咬盏的讲究,但捧在手里,总是能添几分暖意。以至于言语之间,不知觉都少了些戾气,那怕是军中大帅高遵裕,脸上也有了几分笑意。

  没错,来访的,就是大宋太后的叔父高遵裕。

  或者更为正式的说:引进副使、带御器械,知镇洮军军事、进西上阖门使、荣州刺史,充总管,复知通远军,加岷军刺史,高遵裕。

  他是回京述职公干之余,代表着皇家过来徐州走这一趟的。

  相比于陪在下首的刘昌祚,高遵裕看去上当真是威风八面,对刘瑜说话的态度倒还好,毕竟高遵裕是有资格知道秦凤边境内幕,知道刘瑜做了什么的。所以对刘瑜还是算客气,但言语之中,有时提及刘昌祚,那真的是跟呼儿唤仆一样。

  刘昌祚脾气很好,虽然是武人,但举止有礼,并不因为高遵裕的态度而生气。

  “高总管此来,是为了什么事呢?”刘瑜有点不明白高遵裕的来意。

  所以茶过三巡,他就选择了直接切入主题。

  不过高遵裕倒也坦率,抚须道:“老夫此来,是想问问子瑾,与夏人对垒,可有良策?”

  刘瑜一听就有点无奈了,这怎么回答?

  这问题非常不专业啊,刘瑜实地去了青唐这么久,很多东西,他也有自己的想法的。

  但总得具体问题,多少兵,在哪里,什么地形,双方粮草、兵甲等等如何。

  然后才能谈,有什么好的策略吧?

  不过不等他开口问,高遵裕马上就堵死了这个方向:“子瑾莫要再问,便依此答来就是。”

  高遵裕再怎么不成,也是能在去年破西夏军于野人关的啊,所以他不可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至于这个问题到底是谁问的?答案已经不须揭晓,谁让高遵裕来的,就是谁问的吧。

  所以刘瑜不得不认真去组织一下措词,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刘昌祚在边上是听得愣住了。

  因为这玩意,越有军事常识的人,越觉不好回答。

  要是啥也不懂的外行,倒是很好说了,东拉西扯给说上三天三夜都行。

  古典浪漫主义的外行人,能从阵前斗将吹起,搞不好弄个英雄令广发天下,组织个大宋四猛八大锤;

  略为懂点的外行人,指不准能让组织个长枪阵,所向无敌,一路推到莱茵河去。

  但刘瑜不能这么吹啊,要这么吹他也会。

  问题是,出了这题的那位,身边有许多内行人帮着把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