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十二章太后的指点(1 / 2)





  刘瑜沉默了片刻,然后起身冲着高太后行礼:“臣若去秦凤,高公绰应自请调防他处。”

  但明显,高太后没有这么好糊弄:“哀家从父,功名之心甚盛,只恐不肯自请他调。”

  听着这话,刘瑜微微点头道:“高相公统军有方,破野人关,据武胜城。下官若至秦凤,当倚高相公以为羽翼、以为锋矢,想来有高相公领军,当是无坚不摧,足以溃敌千里、建功立业也。”

  然后刘瑜就没有再说下去。

  高太后也没有再问。

  又过了良久,高滔滔笑道:“你这孩子,倒真有一颗泼天大的胆子。”

  “所谓三不朽,于臣来说,不过浮云。”刘瑜突然岔开话题,说起不相干的事来。

  “若诸夏俱亡,狄夷率兽食人,则万物尽朽!”

  高滔滔不以为然笑道:“你这孩子,好作大言。”

  “臣不敢,臣自幼时开蒙之后,便闻鸡起舞,风雨无阻。”刘瑜又答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臣所谋者,不过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然后高滔滔就没有再跟刘瑜谈下来,而是教着领了刘瑜入宫来的中使,带刘瑜去见皇帝。

  刘瑜依着礼数便要辞了出去。

  临出殿时,高太后却叫住了他,跟他说了一句话,让刘瑜大吃一惊。

  因着这句话,刘瑜却就觉得,也许史书所写,不是全对的。

  也许现在的高滔滔,不是若干年后信用司马光的高太后?他有点迷糊了。

  因为高太后在叫住刘瑜之后,有意有意说了一句:“官家可不曾教你这孩子尸位素餐啊。你是特奏名的出身,去了秦凤,可得忠心报国,方才不负君恩。”

  这啥意思?皇帝没有叫刘瑜只是去秦凤挂个名啊!

  圣旨上没有,公文上也不可能有啊。

  一切都是潜规则,如果刘瑜自己有本事,去了秦凤,自然可以以一路安抚,把握权柄。

  也就是说,至少太后和皇帝,是默许刘瑜有能力,可以这么干的了。

  当然,如果刘瑜没能力,被王韶等人架空,那皇帝和太后也绝对不会给他出头。

  无能的知县,去赴任,让六房书吏、主薄、县尉架空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怨得了谁?

  “臣瑜,伏蒙圣恩!岂敢不粉身报国!”刘瑜颇为震撼,长揖作答,之后方才辞了出去。

  看着刘瑜的身影消失,高太后方才对身边宫女说道:“修书边关,教从父自请调防他处吧。便说,这是哀家的意思。”

  “太后?”那宫女不太明白,为什么就凭着刘瑜一席话,太后就做了这样的决定?

  因为高滔滔向来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

  或者说,她是一个很有主见,不太可能因为别人意见而动摇的人。

  如果说是相爷的劝说,倒也罢了,刘瑜,这跟大宋太后比起来,实在也太过官小职微了。

  “无妨,就这么办吧。”高滔滔没有解释为什么,就算这宫女,其实是高家的后辈子侄,入宫来伴她解闷的。

  为什么?因为她听明白了刘瑜的话。

  三不朽,也就是立功、立言、立德。

  刘瑜认为,这儒家追求的三大境界,他不在乎。